本报讯 最近,对于许多生活在矿区的居民来说,生活中又添了一件幸福事——有这么一个好地方,离家不远但着实“宝藏”,有免费的艺术培训、能上性价比“拉满”的课、吹拉弹唱活动经常有、还能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将这些“快乐瞬间”拼接起来,就是一幅全民共享、便捷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景画”。
什么好地方?这里,就是矿区文化馆。2025年4月中旬矿区文化馆正式启用,馆内总面积达2257.92平方米,相较于旧馆,新文化馆以更开阔的空间、更合理的布局,实现了功能的全面升级。音乐、美术、舞蹈、手工、书法……每个精心打造的功能分区,既是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沃土,也是市民提升文化素养的“加油站”。现代化的建筑外观与内部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不仅承载着艺术的传播,更见证着矿区文化事业从“基础保障”迈向“品质提升”的跨越发展。如今,矿区文化馆正以全新姿态,为矿区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老师,您看我这个剪纸纹样对称吗?”“手指按弦的力度要像这样循序渐进!”“大家注意力度和速度,轻一点,慢一点,感受沙子在手中的流动……”
一走进文化馆,浓厚的艺术气息便扑面而来。古筝课堂上,学员们指尖轻拨,悠扬琴音流淌而出;舞蹈室内,舞者们跟随动感节奏,活力舞姿肆意挥洒;太极拳培训班内,老师系统教授国家竞赛套路42式太极拳,学员们凝神静气,跟随示范缓缓起势,身影舒展飘逸;沙画课堂上,细沙在大家掌心翻飞,瞬间勾勒出田园风光;面塑课堂上,非遗传承人灵巧揉捻,花鸟鱼虫等面塑作品惟妙惟肖……这是矿区第十二届“矿区魅力”艺术免费培训班每日上演的火热场景。
自4月启动报名以来,这场由区文旅局主办、区文化馆承办的免费艺术培训,吸引了全区职工、市民踊跃参与,成为矿区一道极富活力的文化风景线。
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区文化馆积极搭建培训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免费培训,让课程安排、活动配送“跟得上潮流”,全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按目前安排,培训班已开设13门课程,包括模特、古筝、瑜伽、沙画、二胡、书法、刺绣、太极拳、美术、面塑、舞蹈、架子鼓、剪纸等领域,培训时间自4月21日持续至7月26日,周一到周六均有不同专业课程,截至目前已有2000余人参与培训。
在课程筹备上,区文化馆在场地选择、设施保障、时间安排上也做了精心规划。培训老师均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功底的艺术专才,剪纸、面塑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教室现场教学,吸引了大批“粉丝”参与。针对火爆的报名需求,报名实行“单位领队制”,由各部门、街道专人统筹报名,避免重复登记。同时,区文化馆安排工作人员全程跟进,课前根据课程需求提前调试设备、摆放器械,引导学员签到,确保培训高效有序进行。
“能跟着专业老师系统免费学习,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活动适合各种年龄层,惠及面很广,释放了工作压力,也可以发展自己兴趣爱好”……一句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次获益的感受、一片片热忱的期盼……这些都是参与培训的学员真实体验。
随着培训的持续开展,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支持和参与,在“家门口”参加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他们自觉追求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用市民的话说,“每次来到这里期待十足,每次离开这里收获满满。”
从非遗传承课堂到现代艺术教学,从银发老人到青年一代,人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充电站”,尽情汲取艺术养分。未来,区文化馆将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进基层,让品牌“亮起来”,让课程“优起来”,让文化人才“沉下去”,实现自上而下“送艺术”与自下而上“学艺术”的双向奔赴,满足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