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华
多年前,听闻阳泉矿区有位传奇“化石猎人”——从煤矸石山上的懵懂少年,一路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化石专家,心底探访的渴望便悄然萌发。直到今年五月,有幸跟随阳泉矿区文联组织的“乌金文旅走廊”采风团,终于开启这场期待已久的探秘之旅。
走进大村绿鑫化石科普馆,仿佛穿越了一条时光隧道。展厅内,静默陈列的化石标本,正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静静诉说着亿万年前的生命故事。可惜此次未能见到白志君本人,但村里那位个子高挑、气质出众的讲解员,同样为我们开启了一段奇妙的远古之旅。
在大村绿鑫化石科普馆中,陈列着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故事,跨越亿万年与你对话!
要说镇馆C位,霸王龙化石绝对当仁不让!走近一看,那巨大锋利的牙齿寒光闪闪,仿佛还沾着远古战场的“硝烟”。想象一下,它奔跑起来,大地都得跟着打哆嗦,活脱脱一个远古世界的“霸道总裁”。
旁边的三角龙也不含糊,三只尖角威风凛凛,配上大大的头盾,就像自带防弹装备的“铁甲卫士”。要是霸王龙敢来招惹,它肯定瞬间低头,用尖角组成铜墙铁壁,把霸王龙怼回去,守护自己的“家人”。
硅化木化石也超震撼!好几米粗的树干,纹理清晰得就像刚从森林里砍下来似的。盯着它,耳边仿佛响起了远古森林的“白噪音”——风吹树叶沙沙响,阳光穿过树冠在地上洒下斑驳光影。还有三叶虫化石,一个个像穿着铠甲的“海底小武士”,有的圆滚滚,有的扁平平,排着队在石板上“巡逻”,把寒武纪海洋的热闹劲儿都定格住了。
菊石化石更是美艳,螺旋外壳像被施了魔法的海螺,纹路精致得像艺术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凑近了瞧,仿佛能听见远古海浪的低语。
同行者说:“咱阳泉紧挨着太行山山脉中部西侧,煤层浅,地层裸露,古生物化石多到数不清。”这话让我陡然想起,上世纪二十年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来过这儿,还曾居住在石卜嘴村开展调查研究。据“阳泉博物馆平台”人物记忆记载,1923年—1926年间,他多次到阳泉考察,将每次考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发表了专著《中国北部之虫筳科》。
若干年后,他又带领北大地质系的学生来阳泉开展地质实习,采集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经过系统研究,他发现阳泉富集海百合化石的岩层特别丰富,便根据当地煤矿工人的称呼,将这种石头命名为“钱石灰岩层”。直到现在,地质考察和煤炭开采仍沿用这个名字。
从老一辈地质学家李四光身上,我看到了白志君的影子。虽身处不同年代,却怀着同样的热爱,这何尝不是阳泉地质文化的一种传承?
“看这块‘白氏桃河兽’化石,可是最珍贵的发现之一!”讲解员指着展柜中一块泛黄的石板,语气里满是自豪。原来,白志君与化石结缘,始于初中时在煤矸石山上捡到的一块带叶片痕迹的石头。从此,探索化石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开启了二十余载的寻石之路。
展馆内,我还看到了改写生物演化历史的阳泉长寿螈化石,以及填补我国古鱼类研究空白的瓣齿鲨化石。每一块化石背后,都凝聚着白志君无数个日夜的艰辛探索。狮脑山的峭壁、桃河畔的断崖、废弃矿区的矸石山……都留下过他执着寻觅的身影。夏日的酷暑、冬日的严寒,从未阻挡他追寻化石的脚步。
寻找化石不仅是白志君的爱好,更是一份责任。或展馆里、或课堂上,或家里,他总爱给孩子们讲述远古生物的故事。那些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好奇与惊叹。在他的努力下,我市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化石保护,加入到守护远古生命印记的行列。
离开科普馆时,我回望这座承载着岁月的建筑,心中满是感慨。白志君用半生时光,将对化石的热爱转化为守护自然遗产的行动,让沉睡亿万年的生命重见天日。这次采风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远古生命的神奇,更让我感受到坚持与热爱的力量。
在阳泉这片土地上,“乌金”燃烧着工业文明的热情,“化石”沉淀着远古生命的智慧,二者交相辉映,勾勒出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肌理。白志君与李四光跨越时空的接力,是对科学探索精神的传承,更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守护。
当我们指尖轻触展厅里的化石,感受到的不是岩石的冰冷,而是地球46亿年跳动的脉搏。每一道纹路、每一处肌理,都镌刻着生命跨越沧海桑田的炽热印记。这些穿越时空的远古精灵,静静伫立在阳泉大村绿鑫化石科普馆,无声却有力地呼唤着——呼唤好奇的目光,呼唤探索的勇气,呼唤每一颗愿与远古对话的心灵。
在这里,霸王龙的利齿曾撕裂远古的风,三角龙的坚盾守护过生命的延续;硅化木凝固了森林的呼吸,菊石化石封存着海洋的低语。而白志君二十年如一日的追寻,李四光跨越时空的探索,都让这些沉睡的记忆重新苏醒。
站在展馆的光影里,仿佛能听见远古与当下的对话。此刻,自然遗产的星火已在掌心跃动,而关于生命、关于守护的故事,仍在等待更多人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