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之月,绿意未减。
永和村里,整齐划一的现代化标准种植大棚错落有致,山水观光、果蔬采摘、康养休闲等特色项目齐头并进、相映成趣,勾勒出“以街带村”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水滩社区,“红枫合作社”的共建成果随处可见——潞安五矿为老旧小区装上路灯,暖了夜色也暖了人心;阳煤二院定期为居民健康义诊,护着日常也护着安康;物业公司与学校共同整治环境卫生,美了家园也美了心情……通过“契约式”共建,12家单位对接“三清单”,将“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沙坪街道,老旧小区正悄悄经历着美丽蜕变,曾经坑洼不平的里沙坪路、山顶街、红岭街如今焕然一新,街道借着“企地共建” 的合力,联合华阳一矿、升华一中心等企业,把3条主干道改造提升;
……
这些温暖的画面,正是矿区基层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近年来,矿区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际,创新探索出党建融合共建、城乡融合共建、企地融合共建的治理模式,通过强化组织联动、优化资源整合、深化机制创新,有效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破解治理碎片化、资源分散化、服务不均衡等突出问题,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域、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组织联动,凝聚治理合力
169家驻地单位的3405名在职党员如毛细血管般下沉到社区,联合组建42个党建联盟;128名驻地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主动担任社区兼职委员,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实践……党建在矿区基层治理中绝非抽象的政治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组织化纽带”。针对基层治理中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矿区以党建为纽带,打破行政壁垒,推动组织共建、事务共商,推行“组织联建、人才联育、事务联商、资源联享、活动联办、质效联评”的“六联工作法”,整合驻地单位、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全力构建“共抓、共享、共建”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在资源整合上,党建联盟单位发挥行业优势,组建51支先锋志愿队伍,拓展45个党建阵地,设立5个人才培训点,建成25个志愿服务站,梳理落实51项便民服务事项。水滩社区的“红枫合作社”通过项目化运作,推动驻地单位按需认领服务,形成“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单位接单”的精准服务模式。推动街道商会和餐饮协会建立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成辖区“两新”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升级,以制度创新强化行业自律与资源整合。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党建融合共建这把“金钥匙”,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管理碎片化、服务分散化的难题,使党组织成为统筹各治理主体的核心枢纽,治理资源像活水般高效流动,服务效能也如破土新芽般节节攀升。
城乡协同,推动均衡发展
初秋时节,乡村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半坡村面包厂里,工人们忙着烤制金黄的全麦面包、香甜的果仁包和奶香手撕包,香气四溢;大村村绿鑫草莓种植基地内,市民正采摘鲜嫩的小番茄、黄瓜和甜瓜,笑声阵阵;西河村三来食品厂中,工人们娴熟地制作着酥脆压饼和松软馒头,生产线井然有序……
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瓶颈。7年前,半坡村、大村村、西河村等18个村划归矿区行政托管,矿区面临着乡村治理经验空白的现实挑战。为破解这一问题,矿区创新性地实施“以街带村”治理模式,通过发挥街道成熟的城市治理优势,将城市精细化治理经验向农村地区延伸辐射。推进全科网格治理,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村)大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组建“网格长+网格员+网格辅助员”的网格团队,将全区楼院、单位、商铺全部纳入网格,实现人、地、事、物、组织全要素“一网统管”。推动村社互助共建,将城市社区精细化的治理经验融入农村治理,通过社区与村结对互助、共促共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服务基层能力,构建起“社区带村、村社互促、协调共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持续推进村社基础设施均等化,全区行政村城市供水管网覆盖率达75%,农村污水管网覆盖率达83.33%,接入城市污水管网率达75%,实施农村道路及建制村双车道维修改造项目,覆盖全区90%的村庄。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统一服务标准、整合制度体系,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平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绝非简单的资源倾斜,而是一场治理体系的深层次变革。矿区通过“以街带村”模式,推动城市治理经验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融合,不仅打破了城乡二元壁垒,更让基层群众真切享受到现代化治理带来的红利。
企地共建,破解治理难题
走进桥头街道段西沟社区第一小区,四色垃圾桶与绿植相映成趣,盏盏路灯沿道而立,路面干净整洁。谁能想到,这里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工矿区老旧小区。
矿区是典型的工矿型城市区,华阳集团职工及家属占全区常住人口的90.2%,企业工业用地占比达建成区面积的77.7%,辖区内更有460余万平方米亟待改造的老旧小区。面对这一特殊区情,矿区与华阳集团建立“企地共建”机制,共同探索治理新路径。近年来,矿区全面承接国企相关办社会职能,有序承接了华阳集团近7300名退休党员管理、8.8万户居民物业管理以及所有市政环卫保洁职能,相继实施了“三供一业”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建筑能效提升、雨污管网改造等项目,分类推进了物业小区管理市场化改革和服务提质工作,显著提升了辖区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同时,企业主动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使命,为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矿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场政企“双向奔赴”,以改革破题,用担当作答,开创了企地共建共享的新格局。矿区以主动承接彰显政府作为,华阳集团以反哺地方践行国企担当,双方在职能移交中实现无缝衔接,在民生改善中深化协同合作,共同书写了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基层治理从来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共谱的“交响乐”。如今的矿区,以党建为指挥棒,持续创新治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同频共振、攥指成拳,让基层治理的乐章奏响蓬勃生机,激荡强劲活力。(吕文丽)